工人著書 黑白木刻 58×47cm
  黃行 1973年
  加座套色木刻 59×37cm
  鄧朝金 1983年
  城市的太陽 木版 74×55.5cm
  李平洋 1991年
  東邊太陽西邊雨 木刻 47×65cm
  王美居 2008年
  東方 套色版畫 60×52cm
  林義德 2012年
  手印
  姚麗 2012年
  新中國工業版畫
  承載幾代人中國夢
  記者 鄭汝可通訊員 藍天 李霞
  “工業版畫是中國社會工業化進程的縮影。”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院長宋恩厚介紹,作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文藝結合的產物,新中國工業版畫承載了幾代人對國家建設、工業發展、經濟繁榮的夢想。
  宋恩厚說,工業題材繪畫的出現,最早要追溯到1772年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畫家約瑟夫·萊特的《鋼鐵鍛造》。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結束,法國、美國的一些現代派畫家,創作了一批反映工業建設、工人疾苦的版畫作品。新中國成立後,工業題材版畫開始隨社會主義建設與時俱進。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60年代:畫名多見“修”字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一批專業版畫工作者開始深入工廠、礦山”,宋恩厚介紹,在當時激情燃燒的建設氛圍中,一大批反映工業生活和建設風貌的版畫作品產生,工業題材版畫創作隊伍也逐步壯大,形成了第一個發展高潮。
  武鋼興建後,來自全國各地的十萬建設大軍集結青山。這些工人中,活躍著一批版畫愛好者,宋恩厚也是其中一員。業餘時間,在專業畫家們的指導下,宋恩厚開始版畫創作。“不同於國畫等畫種,版畫比較好操作。”宋恩厚說,工廠里的版畫愛好者,開始“以老帶新,以新促老”。1959年10月9日,全國第一個工業版畫創作的群體“工人版畫組”在武鋼成立,《人民日報》等各大媒體對此進行了宣傳報道。很快,上海、遼寧大連、廣東湛江、天津塘沽等工業版畫創作群體相繼出現。
  “這一時期的版畫作品,名稱中多帶有一個‘修’字”,宋恩厚說,到了1953年,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舉國上下掀起了基礎設施新建浪潮。版畫作品命名,也隨之改為《漢水大橋工地》、《新安江水電站》等工程名,“體現了鮮明的形式感”。
  “文革”至改革開放中期:從唱贊歌到註重藝術性
  “文革”10年,工業版畫的發展並未停滯。宋恩厚認為,“版畫一直有革命性、戰鬥性、大眾性的特點”,同時,版畫作為一種復刻藝術,也有利於宣傳傳播。
  宋恩厚說,這一時期,作品政治氣息非常濃厚,《毛主席作品隨身帶》、《鐵人學毛選》等刻畫最高領袖毛澤東的畫作成為主流。
  改革開放初期,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大量涌入,畫家們的創作熱情被再次激起。“推陳出新,展覽甚至辦到了國外。”宋恩厚說,工業版畫開始形成第二次發展高潮。
  1989年,“首屆中國工業版畫展”在北京舉行,工業版畫首次作為單獨的繪畫題材被劃分出來。1991年,“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在武漢成立,宋恩厚任院長。
  這一時期的工業版畫,創作思路上也有了變化。宋恩厚說,前30年,工業版畫都在唱贊歌,這一時期,版畫的政治用途少了,畫家們開始註重藝術性。“比如在作品中,開始用符號來代替工廠的實景等等”。
  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經歷衰退期再次發展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受國企改革等因素影響,工業版畫創作隊伍縮小,活動減少。一部分工業版畫家離開企業停止了創作,少部分群體則步入專職版畫家的行列。
  宋恩厚等開始整合地區的版畫創作隊伍,以區域為形式集群發展。2013年,武漢“青山工業版畫研究院”成立。
  宋恩厚介紹,目前,除武鋼外,“東風汽車公司”等湖北地區的工業版畫創作群體,也將加入版畫研究院,共同探索產業化發展道路。
  2012年,“首屆工業版畫3年展”在湖北美術館舉辦;今年4月,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創作基地落戶湖南;7月,“工業版畫各地聯展”將在山西進行。“工業版畫貼近生活,反映時代,”宋恩厚認為,“工業版畫在各地再次開始蓬勃發展,還將走向世界”。  (原標題:承載幾代人中國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z89wzezu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