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上,一場盛大的詩歌盛宴在中國科技城綿陽拉開序幕。“第四屆中國詩歌節”——這場詩歌的盛宴,這場文化的幸事,讓“詩仙故里、詩歌故鄉”更添一抹亮色。
  自公元前201年漢高祖設置涪縣以來,綿陽已經有2200餘年的建城史。古往今來,這塊土地英才輩出,哺育了唐代詩人李白、宋代文豪歐陽修、清代才子李調元、現代作家沙汀等無數傑出人物。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國蜀漢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千年積澱,歷史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羌族文化、白馬藏族文化世代傳承,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兩彈一星、亞洲最大的風洞群鑄就國魂,國防科技文化獨具魅力。
  這就是綿陽,古老與現代在這裡交匯,傳承與發展在這裡相融。
  這就是綿陽,一座千年古城歷久彌新的不滅薪火。
  □張珏 吳璟
  文化脈絡延續千年魅力
  詩歌,和綿陽有著不解之緣。
  北出綿陽20公里,有個古鎮名叫“青蓮”。古鎮南面的“天寶山”上,古老的“隴西院”在鬱郁蔥蔥的樹林間若隱若現。1300多年前,“詩仙”李白就誕生在這個四合院里。
  作為“盛唐詩酒無雙士,青蓮文苑第一家”,鄉人早在唐末就興建太白祠祭祀李白。千百年來,故鄉的人民守望詩仙。天寶山、太華山、盤江、學士渡、太白祠、隴西院、磨針溪、洗墨池等大量與李白有關的風景名勝和遺跡遺址,述說著詩仙的過去。在這裡,全國首座以李白文化為主題的園林式“太白碑林”氣勢恢宏,精雕的千座詩碑,將李白的詩全部“立”起來,傳統書法藝術和李白詩歌藝術的完美結合,令人嘆為觀止。
  李白文化,成為這座城市最耀眼的文化基因。在這裡,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李白生日的“長壽會”、三月“桃花會”、胞妹李月圓八月十五生日的“月圓會”及“賽詩會”等古老民俗活動總能吸引八方賓客……
  “正是因為綿陽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厚的詩歌藝術底蘊,第四屆中國詩歌節才在綿陽舉辦,這對於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將進一步提升綿陽的文化建設水平,展示綿陽特有的歷史文化、人文風貌和城市形象。”一個月前,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諸迪曾在新聞發佈會上這樣解釋第四屆中國詩歌節落戶綿陽的原因。
  這一刻,綿陽人無比自豪。作為李白出生地,詩歌文化早就成為綿陽人血液里的一部分,三國文化、藏羌民族文化、嫘祖文化、文昌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也得到傳承和發展。作為中國科技城,長虹、九洲等一大批實力雄厚的軍轉民科技企業早就讓綿陽蜚聲海內外,亞洲最大的風洞群和上百家科研院所,讓科技文化成為綿陽一個獨具特色的亮點。歷經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洗禮,感恩奮進也成為綿陽新的文化脈搏……而如此眾多的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的時候,一個城市的發展也必將因之而豐富多彩。
  文化沁潤點亮精神燈塔
  詩以言志。因長期的耳濡目染,綿陽人對詩歌有著特別的感情。
  6月18日,“詩意春天·文化綿陽”系列活動之詩歌進社區文藝晚會,走進綿陽城廂街道濱江社區。曾經登上央視星光大道的“開心姐妹”表演的女聲合唱《愛蓮說》,讓現場觀眾耳目一新。朗誦藝術家協會的會員們帶來的配樂詩朗誦《我們的愛像塊糖,甜到憂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子雲亭上的落日》,更贏得觀眾連聲叫好。“在我們社區,這種文化活動多了去了。”社區居民王成民說,雖然自己不會吟詩作對,但也能背好幾首李白的詩詞。
  延續了千年的文脈,在這裡演變成絲絲沁潤的力量。一個個拔地而起的文化陣地、一次次走進百姓的文化活動,就如同一束束光亮,滋養人們的心田。
  文化陣地成為保障百姓基本文化權益的基點,讓文化真正服務於民。24個圖書館、10個文化館、27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347個農家書屋,實現了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
  陣地建好,還要“轉”起來。在綿陽,天青苑川劇團、愛樂合唱團、愛心天使藝術團、鈞天古樂團等社會文藝團體,也積极參与到政府主辦的送戲下鄉,送文藝下鄉,農民工、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慰問演出等活動。改製後的綿陽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更承擔起送文化下鄉、科普文化宣傳、農民工文化慰問等公益性文化活動,從2012年改製至今,已經舉辦或參與各類公益演出50餘場次。
  事實上,在綿陽,李白文化、羌族歌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文昌洞經古樂、“兩彈一星”科技文化等,不僅長期在各大景區、公園、廣場表演和展示,更成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綿陽人,用他們的方式,守衛著自己的精神家園。
  文化繁榮提升城市魅力
  而在青蓮鎮居民王萬成看來,“詩歌”更承載了他的希望。
  今年4月,投資總額達30億元的李白文化產業園項目啟動。產業園圍繞弘揚李白文化、普及李白文化的主題進行開發建設,將實現李白故居從“旅游景區”到“產業聚集區”的提升,形成“詩意中國·李白故里”文旅融合發展區,帶動當地群眾文化致富。
  充分挖掘資源潛力,打造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和文化集團,培育一批綿陽本土文化產業品牌,綿陽為文化大繁榮大發展註入活力。
  2013年1月,綿陽市委六屆五次全會作出了建設西部經濟文化生態強市的決定。此後,文化發展大提速。在涪城區,利用工業遺產打造的“萬生·126文化創意產業園”已吸引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23家文化企業入駐,部分項目已開始營運;游仙區積極打造以金絲楠烏木工藝美術產業為特色的中國科技城文化藝術廣場,已於今年初順利啟動;安縣正在積極推進羌王城、調元故里等4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工作……
  抓產業鏈條的聚合,做強文化產業集團;抓重大項目的整合,打造文化產業集群;抓文化業態的融合,拓展文化產業空間,綿陽制定實施了“六大戰略”,走出了“七條路徑”,文化產業因此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2011年底,全市文化產業法人單位總資產173.35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7.57億元、增加值31.94億元,增加值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2.69%。而到2013年底,全市已有文化產業法人單位1594個,總資產819.72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近500億元,增加值69.8億元,占全市GDP的4.7%,文化產業增加值已接近支柱性產業量化指標。
  改革也激發了這片土地上的文藝創作激情。為了進一步繁榮發展綿陽文藝事業,激勵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文藝創作,綿陽還出台了《綿陽市優秀文藝作品和文藝創作扶持管理辦法》。近年來,綿陽精品文藝創作連年不斷,以大型舞蹈詩劇《大北川》、方言話劇《公僕蘭輝》、《咱們的牛校長》、原生態歌舞劇《禹羌部落》、小品《大年三十》等為代表的優秀劇(節)目在國家、省獲得多項大獎。去年,綿陽創作的小品《兩個人的車站》還榮獲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
  西部文化強市,綿陽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原標題:綿陽 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z89wzezu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